2022 PE/VC 及生物医药投融资回顾
前言:2022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俄乌冲突、中美摩擦、疫情反复、通胀高企、美元加息等致使全球面临较大的困难,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亦是如此。通过回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整体情况和生物医药行业过去一年一、二级市场的情况,希望对今后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PE/VC私募基金整体情况回顾
从基金整体成立与募集情况看(图1),根据投中研究院数据,在市场环境的动荡起伏,行业变量加大的前提下,LP出资谨慎,GP两极分化更加明显,2022年中国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共计8730支,同比下降7%;新成立基金的认缴规模共计6775亿美元,同比下降17%,LP的信心不足、出手谨慎使得募资压力与日攀升。(中基协统计,国内2022年新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3330 只,备案规模2445.58 亿元,2022 年新备案创业投资基金 5395 只,备案规模 2020.00亿元。2021年新备案创业投资基金 4517 只,同比增长 72.14%;备案规模2230.95 亿元,同比增长 31.84%。其他数据未披露)
图1:2013年-2022年新成立基金数量及认缴规模变化 图片来源:投中研究院
从管理人数量来看(图2),根据来觅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存续私募股权、创投管理人14311家,每月注销机构数量多于新登记数量(根据中基协数据,2021 年,办理管理人登记申请 1744 家、中止 220 家、注销 1230 家、不予登记 8 家)并且呈现上升趋势,行业进入存量化时代,募资难的市场环境会对管理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加速优胜劣汰这一进程。根据中基协统计,2022年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 14303 家,同比下降 4.7%。百亿私募基金管理人397 家,同比增长 1.5%;其中,百亿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 113家、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 268 家,同比分别下降 1.2%、增长 3.9%。说明资金进一步向头部管理人集中。
图2:2022年1-11月份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情况统计 图片来源:来觅研究院
从基金成立主要省份城市看(图3),2022 年全国累计有 32 个省市(不含港澳台)有新基金主体设立,其中浙江、广东、山东、江苏以及江西位居前五,在募集规模方面,前五地区主要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安徽。从城市分布来看,嘉兴、深圳、青岛、苏州和淄博位居前五,新设基金主体数量前十五城市部分是沿海发达城市,部分是设有基金小镇的地区,或是前置审批政策有所放松的城市。而结合省市整体来看,基金设立活跃度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状况、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力度、政策及营商环境等因素有着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数据来源:来觅研究院,整体与投中研究院结论相符)
图3:2022年新成立基金地域分布及基金认缴规模地域分布 图片来源:来觅研究院
从基金类型上来看(图4),据投中研究院统计今年规模10亿及以上的新设基金七成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有资金,其中不少是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对募集规模贡献巨大。一方面,凸显了国资是今年最重要的出资力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募资难度加剧,中小型机构处境维艰的现状。政策性、产业性基金为市场主力军,国资背景占比持续提升,市场化机构寒冬延续。
图4:2022年各类型新成立基金数量及认缴规模概况 图片来源:投中研究院
从募资结果看(图5),2022年VC/PE市场完成募集基金共计559支,募集规模累计1361亿美元,同比小幅回落,对于资金的具体落实,市场仍然谨慎。共计4296家机构参与新设基金,其中超四成机构设立多支基金,两成左右机构设立基金3支及以上。
图5:2013年-2022年完成募集基金数量、募资规模及单笔募资规模变化 图片来源:投中研究院
从投资情况看(图6), VC/PE市场数量规模双双放缓,2022年投资案例数量9695起,同比下降16%,投资案例规模1548亿美元,年初起国际经济的动荡和疫情起伏等因素,让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资本投资信心受到更多挑战。虽然年底环境情况有了改变,但经济复苏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数据来看投资数量及规模仍然保持理性。纵观近十年市场单笔均值,整体呈对钩走势,但今年大幅走低,本期单笔均值为1596.36万美元。
图6:2013年-2022年中国VC/PE市场投资概况 图片来源:投中研究院
从投资阶段看(图7),创投市场持续领跑,早期投资更为突出。2022年创投阶段融资持续占市场主要位置,市场整体降温下,早期投资交易占比基本持平,A-C轮交易小幅减少。而细分热门行业获投情况下,区块链及消费升级领域等早期投资更为活跃。相比来看,汽车行业、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后期项目稍多些。
图7:2013年-2022年中国VC/PE市场投资各轮次事件数量比重变化 图片来源:投中研究院
图8:2022年中国VC/PE市场热门行业融资轮次数量概况 图片来源:投中研究院
二、生物医药二级市场的表现
股价和估值反映的是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医药生物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就从被资本热捧突然转入寒冬。从2022年初就持续下跌,6月出现反弹后又加速下跌,9月底跌至谷底,直到2022年底出现小幅回升。
新上市药企,是行业的风向标。根据药智网统计,2022年A股IPO的医药生物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1家缩水到50家,减少18%。其中破发19家,占比近4成。被誉为行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创新药企,也由热转冷。以亚虹医药、迈威生物等13家创新药企为例,六成以上尚未盈利,他们的总募资额221.54亿元,不及2021年上市的百济神州一家(254亿)。其中5家破发,迈威生物、亚虹医药跌幅超过50%,传统药企巨头也难逃一劫,从下图(图9)中可以看出,2022年A股千亿市值药企仅剩5家(2021年为8家)。除了华东医药实现市值正增长并挤进TOP10榜单以外(新和成跌出前十),其余9家均出现市值减少的情况,其中恒瑞医药、片仔癀和智飞生物市值蒸发超过500亿元。
图9:A股医药TOP10涨跌情况 图片来源:I问财网站,截至2022.12.30, 剔除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企业
这些TOP10药企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困境,或是主业增长乏力,或是受集采影响,甚至是因炒股亏损拖累业绩等等。相较之下,拥有重磅产品、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或成长预期良好的药企如华东医药,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在2022年整体下行的趋势尤其明显。港股医疗保健指数在2021年7月上攻到高点后,一路下跌到2022年10月。其中恒生指数损失60%,港股医疗保健指数则跌掉超过70%,可谓绝望之极。从10月之后,似乎有否极泰来的态势,医疗健康指数收复超过50%的失地。2022年与2020年的相似之处在于,这两年都走出了一个类似“耐克”标志的弯钩行情,不同的是2020年是正的弯钩,先小跌而后大涨,而2022年则是反过来,先大跌而后小幅反攻。
三、一级市场投融资情况
经过查询国内前两大数据库药智网、药融云的投融资数据,对比国内专业投资机构华兴资本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三者在融资金额、融资件数等具体数据上有所不同,但没有形成量级上的差异,且整体趋势一致。因此我们以药智网的投融资数据为基础,药融云数据库部分数据为补充来回顾2022年整体情况。
二级市场的颓势与一级市场的冷清相互映衬。
从整体趋势看(图10),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热度下降。据药智数据统计,2022年投融资事件总数为1106件,环比下降23.41%,投资总额为1498.05亿元人民币(未统计未披露的数据),环比下降57.34%。涉及的投资机构减少了113家,涉及的融资企业减少了230家。从地区分布看,投融资事件多发生于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方。从轮次分布来看,目前医药行业投融资主要集中在A轮、PreA轮、天使轮。从投资行业来看,器械、药品、服务最为引人关注。从投融资关键词来看,总计有82个关键词,最热门的是器械设计、新药、生物制品、诊断类、信息化等。从投资规模来看,目前单笔投融资总额主要集中在1-10亿的区间,数量为461,达到了41.68%。
图10: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整体趋势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行业分布看(图11),2022年投融资热门行业是器械、药品、服务等行业。这些热门行业投融资事件总量为947,占比全年的85.62%,融资金额总量为1343.36亿元,占比全年的89.67%。
图11: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行业分布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投资的关键词分布看(图12、图13),2022年投融资热门关键词是器械设计、新药、生物制品等。这些热门关键词投融资事件总量为826,占比全年的74.68%,融资金额总量为1166.69亿元,占比全年的77.88%。
图12: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关键词分布 图片来源:药智网
图13: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关键词分布 图片来源:药融云
从轮此分布看(图14、图15),2022年投融资主要分布于A轮、PreA轮、天使轮、B轮等轮次。这些主要轮次投融资事件总量为595,占比全年的53.8%,比21年进一步提升了5%,三年均成上升趋势,融资金额总量为496.65亿元,占比全年的33.15%。
图14: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轮此分布 图片来源:药智网
事件在行业与轮次的分布情况
图15: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在行业与轮次的分布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时间分布看(图16),2022年投融资主要集中在01、12、03月。这三个月投融资事件总量为342,占比全年的30.92%,金额总量为446.35亿元人民币,占比全年的29.8%。
图16: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时间节点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事件的规模占比看(图17),2022年单次投融资1-10亿的数量最多,为461,占比41.68%;其次是1000-5000万,为330,占比29.84%。融资金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为548个,占比49.55%,这说明国内项目融资体量偏高。
图17: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规模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地域分布看(图18),2022年投融资事件涉及省市共28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江苏,总数量达到了227件;金额最多的是上海,总金额达到了303.09亿元人民币。
图18: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地域分布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融资企业榜单看(图19),2022年融资事件数最多的企业是擎科生物(企业关键词:新药、生物医药合同研发生产、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该企业总件数达到了3件,总融资额达到了6亿元人民币。2022年融资金额最多的企业是迈威生物(企业关键词:新药、生物制品),总融资额达到了34.77亿元人民币,总件数达到了1件。
图19: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融资企业榜单 图片来源:药智网
从投资机构出手情况看(图20),2022年投资事件数最多的机构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总件数达到了332件,其中独立投资件数达到了4件。
管理基金最多的机构是深创投,该机构管理着2109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基金,该机构全年投资事件数为16件。
图20: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投资机构出手情况 图片来源:药智网
四、投融资遇冷可能原因及今后展望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体会到,资本寒冬,GP们囊中羞涩,在生物医药行业,种子、天使、A轮的合计交易数量比例三年持续走高,已经占到60%以上,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或者不出手,或者都在“投小投早”的路上一骑绝尘。据浩悦资本消息美元募资更是下降了65%,以美元为代表的GP们撑起了过去5年的生物医药市场繁荣,但在2022年却整体大幅度撤离,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他们还会回来吗?在美元缺位的情况下,人民币资金如何支撑起中国创新药的未来?
浩悦资本分析,可能除了对地缘政治和对宏观经济的担忧等因素外,过去5年一级市场的火热和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从研发端到销售端所交出的答卷并不令人满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了资本的撤退。具体而言,是“跟不上、出不去、卖不掉”这三大枷锁形成合力的结果。
所谓跟不上,即对目前还沿用“fast follow”发展模式的怀疑,我们固然发展时间短,基础课有很多要补,但follow好做,fast真能实现吗?做不到fast就会使国产药物被迫与同一时间进入国内的原研药物同台竞技,fast follow的逻辑如何自洽?
所谓出不去,即现在市场上经常讲的在医保谈判的背景下如何出海破局,但星辰大海看似美好,脚下的路却并不平坦。流传最广的就是FDA批评中国药企的申报材料中,对照组设计不符合美国的临床用药现状,也没有使用OS临床终点以及人类种属不同等问题,比如国内某药企和跨国药企合作开发的PD-1就出海折戟。仅仅依靠“价廉物美”的愿景但FDA这一关过不去,如何实现出海梦。
所谓卖不掉,是指千辛万苦批出来的药,在市场上能否惠及万家患者并给药企和投资者带来丰富的回报。据统计,同一款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售价是其他国家均价的4倍,但在国内医保价格谈判和集采制度下,仿制药降价幅度自不用说,最新传闻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降幅达80%,创新药一上市就面临了较大的价格压力,如何回血有动力继续开发新的管线?
但困难虽在眼前,但路还是要向前走:
1、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帮助和引导产业升级:“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并且力争在中成药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
(1)“十四五”相关精神的具体体现的一系列政策:如2022年2月,《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发布,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明确国家鼓励创新药发展的决心,同时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药物警戒和《药品年度报告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也将进一步加强新药监管力度。
(2)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政策路线越发清晰,从2021年开始,国家不断强调药物上市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的需求,药物研发应该以患者需求为核心,患者的需求就是真正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重磅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在2022年8月,CDE又连发3个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相关的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涉及设计、实施及风险评估,从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长期推动国内创新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当前的市场布局方向来看,国内生物药企创新研发内卷严重,靶点扎堆,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长期发展,而政策的出台,创新药申报的关门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对于创新性、独占性越发明显的临床产品也将在竞争优势上越发凸显,有助于加速新靶点新机制以及疗效更优产品的上市,减少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
(3)在评审和上市后保护端:缩短药物研发和评审进程,向临床短缺产品、急需产品和创新产品倾斜。2022年2月,《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颁布,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上市、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制度,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缩短药物研发和审评进程。且对罕见病、儿童药等比较缺乏的药品鼓励研制和创新,包括:对首个批准上市的儿童专用新品种、剂型和规格,以及增加儿童适应症或者用法用量的,给予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市场独占期;支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罕见病药品研制,鼓励开展已上市药品针对罕见病的新适应症开发,对临床急需的罕见病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等。
(4)医保目录简易续约规则出台:建立简化流程,进一步利好创新药企和广大患者。简易续约这意味着新增适应症的品种再次降价的幅度有限。按照简易续约程序,降幅最多可能只有25%。
(5)集采和补充支付:集采规则日益完善,补充支付创新日益受重视。集采重点将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竞争充分、临床使用成熟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未来将在现在集采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生物药的特点,不断完善生物药集采规则。而我们也看到,在医保之外,商业保险、惠民保、“双通道政策”等补充支付方式也陆续出台,在院内-医保场景之外开辟新的支付市场。以目前市场上备受大关注的“CAR-T ”产品为例,根据复星公布的,截至2022年6月,复星凯特CAR-T细胞治疗产品目前已纳入超过30个城市惠民保。
(6)中国创新药研发出海的进程;与临床试验设计相关的三大指导原则中,CDE提出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智能招募、电子知情、远程监察、远程访视、临床结局评估(COA)等数智化管理手段都出现在指导原则中,意味着临床服务中,以“患者为中心”的DCT模式下的智能化临床试验有望将成为临床试验的新趋势和新常态。
2、创新药企自身内功不断增长,License-out异军突起。
根据医药魔方、浩悦资本数据(图21),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更加的常态化。在2022年国外与国内的医药交易颓势难改的时候,唯独国内转国外的交易 (license-out),在数量和总交易金额上异军突起。国产新药频频受到海外巨头真金白银的青睐,呈现出难得一见的“交易顺差”状态。
图21:中国创新药物license out情况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2022年中国License-out的前十大交易(图22),科伦博泰与康方生物独领风骚。两笔交易接连打破中国历年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的记录。科伦博泰更是在2022年与默沙东达成9个ADC项目的合作,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让2022年成为科伦博泰的海外授权年。康方生物5亿美元的license-out首付款仅次于百济神州与诺华在2021年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合作协议。侧面说明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新源头,而这正是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制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的先决条件。
图22:国内2021及2022年创新药license out前10大交易对比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五、跟踪客观情况,探寻发展道路
药物形式、靶点、赛道的不断变迁成为趋势。高成药性的药物形式将占据统治地位,根据Cortellis,浩悦资本数据,回顾中美过去3年新上市的创新药物数量((图23、图24,药物类型包含新分子实体、biosimilar及505b2)。小分子药物占据了创新药物上市的主要成分,单抗药物也是上市最多的主要药物类型。且美国的上市新药技术类型上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小分子与抗体外,细胞疗法、干细胞、多肽、mRNA等皆有新药上市。
图23:国内近两年上市新药类型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图24:美国近两年上市新药类型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与2021年相比,中国与美国2022年获批的创新药(包含biosimilar与505b2)略有下降(图25)。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药物上市的速度有所减缓。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随着第一波biosimilar上市的高峰度过,后续上市的药物需要在靶点上进行区分选择,并且与美国新靶点药物研发的研发状态更加趋近,随着跟随时间的缩短,跟随靶点的创新性及风险性将变的越来越高。在进行临床推进的同时,将更考验中国创新药企的临床开发能力。
图25:中美两国近两年上市新药获批情况对比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从过去三年临床在研数量(图26、图27)对比,药物形式来看在2022年小分子药物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单抗类药物也占领主要地位,在预见的未来小分子药物与单抗类药物仍将占据霸主地位。中国的细胞疗法在近两年大量进入临床阶段。美国的ADC药物类型增长速度比国内速度更快,或将预示ADC即将迎来下一波研发的高潮,HER2 ADC近期在临床数据上展现出的高潜力也证实了这一点,未来国内的药物研发企业也或将在ADC上进行更多布局。并且美国临床推进的药物当中,寡核苷酸是当下美国临床试验开发的热点方向。
图26:国内近三年临床阶段药物热门技术类型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图27:美国近三年临床阶段药物热门技术类型 图片来源:浩悦资本
随着生物医药赛道的不断成熟,创新药的靶点与技术将继续呈现多极化态势。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艰巨挑战,靶点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和在研产品线高度重复。我们发现中国创新药企已经开始转型,新药立项理念和临床进度均已经开始迈入国际一线。部分创新管线在立项之初就已经考虑定位全球市场、与国际一线同一梯队,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的First in Class。2022年4月1日,清华大学陈晓媛研究员团队撰写的题为《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的文章在线发表于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IF=84.694),对中国创新药研发转变进行了分析。
截至2021年7月1日,所有治疗领域共有2251款中国在研药物(包括药物和生物制剂,不包括仿制药和生物类似物),其中FIC药物418款,fast-follower药物473款,me-too药物923款(图28)。
图28: 中国在研药物管线概览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迄今为止,肿瘤是中国最新药研发活跃的疾病领域,占总药物的55%;其次是传染病,占11%。不过,由于中国的研发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me-too药物占据了半数。在肿瘤领域,me-too药物包括了71款 CD 19 定向嵌合抗原受体 (CAR) T 细胞疗法、37款基于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和28款HER2靶向疗法。
图29:中国FIC、fast-follower和me-too药物热门靶标TOP5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图30:中国所有在研药物热门靶标TOP15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基于me-too药物的成功,许多生物制药公司提升了追求FIC或fast-follower药物的信心,如2021年获批的首个用于治疗狼疮的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泰它西普(telitacicept)。当前,共有194款 (46%) 针对新靶标的FIC药物,新技术在推动向FIC药物的过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图28),通常是通过以新颖的技术方式解决Her2等成熟的确定靶标(图29、图30)。
在下一代药物中,细胞疗法最多,其次是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图28、图31)。细胞疗法在中国仍是双轨制的监管体系,产品可以注册为研究性新药 (IND),也可以在个别医院的研究者发起的研究中进行验证。截至2021年7月,394款细胞疗法中的321款(81%)通过此类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开始临床开发,这可能为支持 IND 申请提供初步证据。
图31:中国5类主要研究药物概览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相对于研究者在2020年1月对肿瘤治疗药物管线的调查数据,在研抗癌药物的数量从787款增长到1283款(图32),增长主要由免疫肿瘤(IO)药物(281)和靶向(180)药物驱动。在不同类别的IO药物中,细胞疗法的增幅最大,有144款新的活跃药物加入到管道中,其次是T细胞靶向免疫调节剂。
图32:中国在研抗癌药物管线扩张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与整体FIC药物管线一致,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主导了肿瘤领域FIC药物管线(图32)。HER2、MUC1、PSMA、GPC3、PDL1 和 EGFRvIII 仍然位居FIC药物的TOP10靶标(图33)。例如,zanidatamab是一种新型的双特异性抗体,靶向具有细胞毒性的两个不同的HER2表位。此外,2021 年关注的靶标范围更加多样化,其中近一半是多靶标组合。
图33:国内不同创新性抗肿瘤药物TOP10靶标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图33:FIC抗肿瘤药物靶标概率 图片来源:《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医药魔方
明确能够看出,基于前几年me-too药物的成功,许多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提升了追求FIC或fast-follow药物的信心。基于Me-too药物的充分开发,中国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新药开发的流程、技术平台以及管理体系,包括认识或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或作用机制,并建立模型、筛选药物从而得到候选新药、开展规范化的临床研究等。在原始创新方面,也就是药物研究的上游,比如发现新方法、新策略、新思路、新靶点、新机制等方面,我国还有一段路要走。国内相对弱势的基础研究可能是造成这点的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从《Evolution of innovative drug R&D in China》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创新药正在逐步从模仿创新转变为在一些方向上实现原始创新,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生态将愈发成熟。老靶点的新技术开发,或者从靶点的me-better思路逐步转换到技术的me-better思路,都是目前国内创新的主流趋势。只要有创新,就会不断催发出新的赛道和新的业态,国内创新药赛道将继续存在投资机会。
(部分资料来自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及新闻报道,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处理)